崇祯十七年杠杆配资官网,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,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帝选择了自缢而亡,结束了大明王朝的统治……
关于这位末代皇帝的历史评价,学术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,本文不打算详细展开讨论。但他的临终遗言却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正如崇祯帝所言:“朕非亡国之君,而诸位皆亡国之臣。”这句话充满了凄凉与愤懑,透露出他对朝中官员群体的极度失望和愤怒。
这里所指的“诸位”大多指的是朝中的文官,尤其是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。因为到了明朝灭亡的最后关头,这些官员仍然吝啬至极,最终仅凑集了区区二十万两银子……
导致朝廷无法凑齐一百万两银子来尽快请吴三桂出关,也无力拿出两百万两银子安抚起义的民众。
展开剩余89%那么问题来了,崇祯皇帝难道不能直接查抄这些贪官的财产,用以缓解财政危机吗?
如今史学界流传一种观点: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,除了制度性危机外,更大问题在于财政资金的极度匮乏。只要资金充裕,许多矛盾和问题本可以逐步化解。
因此,不少学者认为,只要把贪官集团,尤其是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集团一网打尽,朝廷就能渡过危机。事实真是这样吗?
——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,首先必须搞清楚明朝究竟是如何陷入财政困境的。
众所周知,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税源是土地税。
这也是明朝多次重新审核和修订“鱼鳞图册”的原因,旨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。
然而到了明末,土地兼并达到极端,大片土地被王侯将相和贵族豪强吞并,普通百姓无地可耕,生活艰难。
其中以皇家贵族的土地兼并尤为严重。
史料记载:(神宗时期)潞王、寿阳公主的恩泽极盛。福王所分封的河南、山东、湖广三省庄田达四万顷。熹宗时期,桂王、惠王、瑞王及遂平、宁德二公主所辖庄田动辄上万顷。更甚者,宦官魏忠贤家族更是横征暴敛,肆意侵占民田。总之,中叶以后,庄田大量侵占民业,导致国库空虚。
后来的学者统计显示,明朝皇族后代多达一百余万,国家财政中大部分赋税被用来养活这些皇族。
洪武年间的史书记载表明:
“二十八年诏令官吏军士俸禄有所缩减,减省诸王岁给俸禄,以资军国开支。”并明确规定亲王、郡王、诸公主及驸马的俸禄标准,自此成为永恒制度。
因此,在如此粗暴的政策下,到了明朝末期,开国皇帝的男性直系后代就接近十万人,皇族的花费竟占据国家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。
此外,有明确史料指出:全国每年供京师的粮食约四百万石,而各府禄米合计高达八百五十三万石。以山西省为例,存粮仅一百五十二万石,但诸府宗禄竟达三百一十二万石;河南则存粮八十四万石,而宗禄高达百九十二万石。两省的粮食若全部上缴,也不足以满足宗禄支出的一半,更别说其他吏禄军饷。
难怪学者感慨,皇族开支占全国粮食储备的八成,这种比例在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随着诸侯王的富裕与奢侈,一批官员也跟着贪婪起来——尤其是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官僚集团,他们从举人到朝廷大臣,甚至盐商,都勾结隐瞒土地,不上缴中央税款。
据《明史·食货志》记载,早在弘治年间,明朝政府控制的户数比洪武初年减少了150万户,直接导致人口流失七百多万。
这也使朝廷粮食收入锐减。
——以太仓粮库存为例,成化八年以前,漕粮总量超过四百万石,隆庆元年入库为三百六十四万石,到崇祯年间,实际入京漕粮仅剩两百万石左右。
可见,明朝财政的最大缺口,恰恰是朱家王爷和官员们侵蚀了朝廷赋税根基,这已不是单纯的贪腐,而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陋习。
——地方政府的长期欠缴问题同样严重。
这一点恐怕很多人不曾注意:崇祯时期中央集权大幅削弱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财政收入大幅萎缩。
崇祯帝为镇压农民起义,及应对其他重大开支,地方财政出现严重赤字。
当中央要求上缴赋税时,地方政府却消极执行,面对富户拖欠,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出现截留、挪用税款的现象。
作为重要税源地的苏州、松江两地,万历年间十四年至三十五年间欠缴金花48万两,布匹301万匹。天启年间,南京户部尚书感慨,天启初年至五年间,各省拖欠折色税款超过百万石。
不论这些地方是否存在截留税款,这一现象足以表明中央财权受到极大挑战。
而朝廷财政困境又因庞大的军费而雪上加霜。
洪武帝时期制定军屯和军户制度,意图解决军费问题,初期效果尚可。
但随着卫所制度崩溃,军屯土地逐渐被侵占,朝廷不得不承担越来越多军费。
黄仁宇考证指出:北方军队早期募兵每人津贴五两白银,并配备战马服装。16世纪中期,每人军费约六两白银,朝廷还能承担。
但至16世纪70年代,南军调北,军费大幅上升。17世纪军饷高达十八两白银。
正统皇帝时期,朝廷年收入约四十万两银子。
军屯废弛,边疆粮草短缺,粮价上涨。万历年间军费增至三百八十万两,尤其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,十年间对后金军费高达六千多万两。
崇祯年间,军饷多次加派。
据统计,辽饷加派四次,累计达六百八十五万两,剿饷加派三百三十万,两饷初期四百万,后增至七百三十万。
如此庞大军费,令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更难维系。
——崇祯十六年为例,户部左右司定额收入为两千零十万两,实收仅一千五百八十四万,支出则高达两千一百二十二万,赤字五百三十多万。
综观以上明朝财政危机,再回头看开篇的问题,我们真的能坚信大规模抄家能解决明末财政困境吗?
首先要承认,即便李自成入京能抄出七千万两白银,这也不过是竭泽而渔,不能根本改变明朝财政状况。
如前文所述,七千万两银子无法解决土地税收锐减和军队废弛的问题。
当然,这笔资金足以应付吴三桂军队调动,支持朝廷对抗农民军的短期需要。
有人认为,只要熬过眼前危机,将李自成驱赶出京,明朝还能喘息整理局面。
但事实真是如此吗?
前文已清楚表明,明朝财政危机根源在于皇族和官员土地兼并、惊人的军费开支及皇族开销。
要真正解决贪污腐败,首当其冲的目标应是庞大的皇族群体。至于那些贪官污吏,说到底不过是蝇头小利。
但仔细想想,在国家危亡时刻,皇帝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立即改革,而是稳住人心。而最关键的是安抚朝廷中最大的蛀虫——皇族们。
正如海瑞所言,除掉一个严嵩不足以根治腐败,真正应当解决的是严嵩背后的皇族蛀虫。
因此,起初的反贪只是治标不治本。
更何况,即使忽略了皇族的蛀虫问题,还存在两个最致命的隐患:一是统治体制的结构性缺陷,二是明朝腐败不堪的行政执行系统。
到了崇祯末年,民心惶惶,许多人随时准备投降李自成。如果此时皇帝大举查抄贪官,官员们必将崩溃,甚至可能发动政变推翻皇帝。
原因简单,东林党内部团结,皇帝即使权威强硬,也难以动摇他们,更何况是朝代末期的动荡时刻。正如蒋介石所言:“反腐亡党,不反腐亡国。”
即使出现一位强人,不仅稳住局势,还查抄大量贪官,这些钱真的能被崇祯皇帝用到刀刃上吗?
——乱世出妖孽。
如前所述,明朝最大的问题是中央财税权力被地方挑战,地方依法大量欠缴赋税。中央执行机构又何以有效?
锦衣卫等机构自身腐败严重,贪污受贿成风。
因此,崇祯皇帝根本不可能像农民军那样轻易抄出数千万白银,顶多是几十万,甚至更少。到头来,只会让北京城变成一张薄纸,饮鸩止渴,自掘坟墓。
还是那句老话杠杆配资官网,不解决根本问题,只图治标,终究不过是拖延死亡,甚至会加速灭亡的到来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人人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